以下文章来源于花蚀的人间观察 ,作者花落成蚀
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的乌伦古湖,是新疆北部最大湖泊。每年春天,南亚、中亚乃至欧洲的鸟类,会顺着额尔齐斯河河谷进入中国,往东第一片大型湖泊栖息地、中转地就是乌伦古湖;乌伦古湖微咸的水,富养了大量的藻类、虫子和鱼类,进而滋养了大批鸟类;每年秋天,候鸟又会在乌伦古湖集合,向西出发。可以不讲广告法的说,乌伦古湖是北疆最重要的水生候鸟栖息地,没有之一。
每年 5-8 月,是乌伦古湖鸟类繁衍的季节。然而,就在这个时间段,湖边旅游区的公路上,有大量野生动物被汽车撞死——这就是"路杀"现象。
7 月 4 日,我和朋友前往乌伦古湖观鸟。傍晚时分,开车的朋友突然一个急转接急刹,他说看到路上有个东西在动。我们跳下车,看到一只灰色的小鸟在挣扎。这是一只棕尾伯劳的亚成体,它应该是被前面某辆车撞到了,但应该撞得不太重,还能动,看不到外伤,翅膀、脚都还正常。接连又有车经过,它吓得蹦到路的另一边,又突然倒地,脑袋扎在地面上不停转圈。这应该是撞了头。为了防止它在路面上不受控挣扎被车撞死,我们赶紧抓住它,用毛巾包起,让它看不到外面以免应激,并用手稍加用力握住它的身体,不许它乱动以免进一步受伤。
因为没带救助箱,当晚,我们在一个大号饮料利乐包上开了个孔,把它给塞了进去,让它自己先待着,准备明天再酌情处理。第二天一早,小伯劳还活着,看起来挺精神。这么一看,它受的伤并不重,要不然扛不过一夜。评估了一下,小家伙飞行和降落都没啥问题,于是我们找了个虫子多也有伯劳生活的区域,将它放归野外。
我们找了片没有车辆的荒漠区域进行了野放。
这只棕尾伯劳是幸运的,但是乌伦古湖边别的个体就未必了。
从乌伦古湖边的黄金海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开始,到加勒格孜吉德的瞭望观景塔,这短短的19 公里之间,我们观察到了大量惨遭"路杀"的动物。
先说鸟类,这条路上最容易被车撞死的是各种鸻鹬。
最常见的黑翅长脚鹬和反嘴鹬,自然逃不过。
我见到最惨的一个场景,是一只已经被碾平的黑翅长脚鹬旁边,又被撞死了一只黑翅长脚鹬。齐齐整整?
至于金眶鸻、剑鸻、环颈鸻这样巴掌大的小型鸻鹬,被车轮碾过之后根本没法鉴定。
雁鸭类自然也逃不过。
大家都知道,鸭子上岸走不快,更何况带着崽的。在路上,我一次看到了三只近乎碾平的小鸭子。是谁的崽根本看不出来。
可怕的是,路上有了尸体,一些机会主义者,例如乌鸦、椋鸟、鸥类会飞来捡着吃。于是,这些异常聪明的鸟类也有被撞死。
除了鸟类,我们还看到了很多别的动物的尸体,什么过路的蒙古野兔幼崽啊,上路捡尸体吃的大耳猬啊,都有见到。
最心痛的是,我们在路上还捡到了一条红沙蚺的尸体。这条接近小臂长、拇指粗的小蛇,是个近于成年的雄性。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啊。
7 月 5 日一早,我们又来了一趟。还是游客服务中心到瞭望塔的 19 公里路,我们开车慢慢走,粗粗的数了一路的尸体。我们计数的,都是还能看出轮廓的尸体,这些应该都是头天晚上或者当天早上的"路杀",那些已经碾成一摊暗渍的就不算了。最终数出来十几处"案发现场",二十多个被杀死的个体。
我请教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李忠秋教授,他正在研究"路杀"现象,有个叫"路杀生物调查记录"的小程序,就是他的团队做的。李教授告诉我,在他们调查的道路上,国道的动物道路死亡率(道路死亡数 /100 公里 / 天)为 8.75,省道的动物道路死亡率为 14.01,县乡道的动物道路死亡率为 23.28。
我们粗略数出来乌伦古湖边 19 公里道路内,一夜加一个早晨的路杀个体数有 20 多个——这个数据特别不严谨——换算出来动物道路死亡率都过百了,达到了李教授研究的县乡道数据的 5 倍以上。虽然不严谨,但这样的对比还是让人觉得触目惊心。
这几年,我平均每年都会来一次乌伦古湖看鸟,从来没见过这么密集的"路杀"。问了新疆观鸟的朋友,他们此前也没注意到这么高的"路杀"频次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和阿勒泰地区越来越红火的旅游业有关。
我们观鸟的区域,并不止有那 19 公里,往南、东和往西北我们都转了很远。但是,向北出了游客服务中心,向南离开瞭望塔,向东离开湖边驶入进村子的道路,"路杀"现象呈现断崖式减少。而在这 19 公里的范围内,有金沙滩、银沙滩等景区,来乌伦古湖的非观鸟游客一般都只会来这些景点打卡。这两年,阿勒泰的旅游业持续升温,乌伦古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的地,这个路段的旅游车辆比以前多了很多,也比周围区域多了很多。高频次的路杀,一定和这里多出来的车强相关。
旅游开发无可厚非。乌伦古湖红里带着紫的落日举世无双,乌伦古湖的候鸟热闹而美好,值得更多人看到。游客多了以后,产生的"路杀"问题,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,之前甚至连我们这些观鸟人都没想到。这种问题,应该在发展中解决——也没什么人,会希望有这么多小动物被撞死。
如何缓解如此高频词的"路杀"?得从动物的习性入手。
这片区域内,小动物被撞死最常见的场景有 3 个:1 地面行走的动物过马路;2 食虫鸟类低空飞行寻找食物;3 机会主义者在路面上捡尸体吃。前两个场景,只要车速比较慢,动物通常可以避开——哪怕是没有经验的幼崽,也不傻对不对。而第三个场景,只要把尸体扔到路边去,别在路面上,就能解决。
同时,就在这 19 公里的范围内,"路杀"也不是均匀分布的,更常出现在道路两侧都有水体的路段上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?这段道路两侧,都不是大湖,是浅水沼泽。路西侧的水泡子,大多直接和大湖连接,盐度较低。水分通过疏松的土壤,沁过地下,就会在路的东侧形成另一片浅水滩,这些浅水滩因为补水较为困难,蒸发量大,沁水的过程又会带来土壤里的盐,因此盐碱度较高。这种盐水泡子极其肥沃,生长有大量的虫子。很多水鸟,会到盐水泡子里面觅食,然后再横跨路面,回到淡水泡子里居住。因此,这样的路段,更容易发生"路杀"。
黑翅长脚鹬身边密密麻麻的黑点,就是盐水泡子里羽化的昆虫。这个场景让人一看就痒,但让鸟一看就胃口大开。非本次拍摄。
所以,我呼吁:
1 、黄金海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到观景瞭望塔的19 公里范围内,应限速。
我知道当地道路是有限速规章的,但是缺乏限速标牌和拍照、录像,这条道上的车依旧开得飞快。落实限速,除了保护野生动物之外,还能保护游客。
2、关键区域应加装减速带。
针对最容易发生路杀的道路区域,也就是两侧都有水泡子的几段道路,需要通过加装减速带,给过往车辆进一步物理降速,减少"路杀"的发生。
3、加装防"路杀"宣传牌。
没有人愿意自己的车撞到小动物,即使不考虑小动物,车头、车轮血呼刺啦的也很晦气。因此,通过加装明确的防"路杀"宣传牌,能让一部分人主动减速,减少"路杀"。
4、加强防"路杀"宣传。
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,乌伦古湖也承担了自然教育、宣传的功能。如果能在日常的宣教工作中,尤其是 5-8 月鸟类繁殖季的宣教工作中,加入防"路杀"的内容,会特别好。
另外,如果当地有人力,在 5-8 月游客比较多的时候,能派出一辆车巡逻,宣传教育的同时,将路面上的动物尸体,铲起来,也不用带走,就扔路边去,也会减少相当多的"路杀"现象。
乌伦古湖鸟类保护的象征:白头硬尾鸭。这几天湖里的幼崽非常多,今年这个繁殖季非常值得期待——这能体现乌伦古湖的鸟类保护水准。另外,白头硬尾鸭轻易不上岸,过马路的机会更少,应该很难被"路杀"。
乌伦古湖是新疆的明珠,希望它能更加美好。
如果转载,请联系原作者
欢迎转发到朋友圈
谷利多配资,深富策略,景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