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,深圳市民关注噪声“烦恼度”有了新进展: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已在全国率先构建噪声“烦恼度”智能监测网络,首次将噪声“烦恼度”监测指标引入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设备。通过40个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子站、心理声学模型与大数据分析,实现“降分贝”到“减烦恼”的治理转型。目前,上述系统正处于研究、完善阶段。
6月13日,南都报道了深圳天铁噪声达标扰民之困,引发强烈反响。(详情点击专题链接:深圳高架地铁噪声“达标扰民”之困)
7月2日,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,对深圳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专题询问。“噪声评价的方法和老百姓主观感受存在一定差异,是否因为相关的标准有缺陷?如何解决?”深圳市人大代表费英英尖锐的提问,直指噪声深层矛盾。
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水生在回答询问时表示,就“达标也扰民”噪声问题,正制定地方标准,将“烦恼度”纳入监测方式。噪声“烦恼度”首次引发市民关注。
李水生指出,噪声“达标却仍扰民”的现象比较普遍,主要是因为噪声对人的影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,而且现行监测方法要求连续测量20分钟并取平均值。即使最终结果达标,但若在某个瞬间出现突发的高强度噪声(比如“砰”的一声巨响),也足以惊醒居民。这种监测方法的局限性,也给噪声管理带来了实际困难。目前,市生态环境局正在制订一些地方标准,并且还会纳入噪声“烦恼度”的监测,在监测过程中,对尖锐的响声进行评价。
据介绍,现行的噪声评价方法,是以声能量表征的物理强度指标(即分贝值)为主,需连续监测一段时间取等效均值判定是否达标。然而,相同分贝值的噪声可能因频谱特性、起伏变化或人群敏感度不同,引发截然不同的主观感受。这正是为何“达标也扰民”现象在深圳普遍存在的原因。
目前,深圳市正在开展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,引入“烦恼度”的监测指标,通过量化市民的“烦恼程度”,来弥补纯物理参数监测的局限性。
采写:南都记者陈荣梅
谷利多配资,深富策略,景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